中科院团队用算法追上谷歌“量子霸权”:谷歌量子处理器的优势,似乎并没有当初宣传的那样大
两年前,谷歌宣布实现了"量子霸权",用量子计算机完成了一个经典计算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来自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者,用数学方法追上了谷歌的"量子霸权"。
他们用实验证明了:经典计算机在使用一种新的算法后,谷歌量子计算机的优势,似乎并没有当初宣传的那样大。
2019 年 10 月 23 日,谷歌发表 Nature 封面文章:53 个量子比特的处理器 Sycamore 在 200 秒内,完成了超级计算机需要 1 万年才能算完的任务。
▲ 谷歌 Sycamore 量子处理器
2 年后,中科院团队在 512 个英伟达 V100 组成的计算集群上,在 15 小时内完成了同样任务。
其实谷歌当年提出"量子霸权"概念时,就遭到了业界质疑。
IBM 首先指出,谷歌所说的 1 万年只是特定算法,实际上只要算法优化得当,全球顶级超算 Summit 大约只需 2.5 天即可计算完成。
也就是说,谷歌的量子计算机虽然更快,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IBM 的质疑得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实验证实。
中科院团队估算,如果把这套程序移植到算力为 ExaFLOPS 的超算上,可能只需几十秒,那就比量子计算机还快了。
此外,他们的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比 Sycamore 准确性"高得多"。
用该方法生成的 100 万个不相关样本的保真度为 0.0037,而谷歌量子计算机的保真度仅为 0.002。
优化量子模拟算法
当初,谷歌 Sycamore 执行的计算任务是,描述量子随机数生成器的分布。通过一系列随机数在 53 个量子比特的电路中演化,得出随机数的概率分布。
从原理上来说,如果用算法来模拟 Sycamore 中的量子物理学,那么经典计算机也能获得与量子计算机相同的结果,但是所需的计算资源太大。谷歌预测全球最强超算也需要 1 万年。
但中科院团队认为,谷歌估计的计算时间依赖于特定的经典算法,而不是适用于所有可能算法的理论极限"。
因此可能存在一种经典算法追上乃至打破谷歌"量子霸权"。
他们没有直接完全模拟量子过程,而是使用了一种简化算法,可以达到与 Sycamore 相同的随机性,并具有相同的物理模式。
他们将 Sycamore 量子比特的相互作用描述为三维张量网络,用张量来表示量子比特属性之间的关系。
上图中,最左侧一层表示 53 个量子比特的初始状态,最右侧一层表示终止状态。新算法通过切断网络的一些连接来简化关系,从图像上看就像是在三维网络上"钻孔"。
至于钻孔的位置,则是由 Sycamore 芯片本身的物理结构决定的。
这种收缩张量网络的方法让模拟量子芯片成为可能,可以将 Sycamore 分拆为数个较小的子网络。
论文的最后,团队表示:
如果我们对量子霸权电路的模拟,可以在现代超级计算机中高效地实现,原则上,整体模拟时间可以减少到几十秒,比谷歌的硬件实验更快。
该团队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在实践中,用经典方法解决了保真度大于谷歌 Sycamore 电路的采样问题。
算法已开源
早在今年 3 月,他们就在 60 个 GPU 上进行了模拟实验,耗时约 5 天。
经过半年多的优化,最终他们在 512 个英伟达 V100 组成的计算集群上,达成了 15 小时的成就。
而且他们并没有对运算过程做进一步优化,张量收缩过程使用的仍是现成 Python 库,若使用其他软件还可能更快。
目前,这个模拟算法已经在 GitHub 开源,如果你有足够计算资源运行该程序 -- 一台显存超过 32GB 的计算机。
他们还提供了一个 Demo 程序,用于计算该算法一个子任务的总运行时间。
量子计算机也在发展中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量子计算机也在不断发展中。
谷歌量子计算团队的负责人 Hartmut Neven 曾表示,即使其他研究人员减少了进行经典模拟所需的时间,量子硬件也在不断改进。
比如,这个月 IBM 就实现了而 127 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是谷歌 Sycamore 规模的 2 倍多,再想用经典算法超越就很难了。
领导这项研究的张潘教授也承认,Sycamore 在处理量子计算方面仍然"快得多",而经典超级计算机在扩展和处理更复杂任务的能力方面受到限制。
作者简介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生 Pan Feng,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已经在 PRL 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本文第二作者是北大元培学院 Chen Keyang。
而通讯作者是 Pan Feng 导师,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张潘,他的研究领域是统计物理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
2022-05-06 14: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