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3G游戏资讯网

草草收场的 CES 2022 大盘点: 英特尔、英伟达、AMD 芯片巨头相爱相杀,元宇宙、屏宇宙斗法

发表于:2024-11-21 作者:创始人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1日,智东西 1 月 6 日消息,今天,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开幕的第二天,虽然不少科技巨头都没有选择去美国拉斯维加斯线下参展,但他们还是通过线上发布的形式秀出了不少重磅产品和技术创新。▲ 从

智东西 1 月 6 日消息,今天,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开幕的第二天,虽然不少科技巨头都没有选择去美国拉斯维加斯线下参展,但他们还是通过线上发布的形式秀出了不少重磅产品和技术创新。

▲ 从左至右:英特尔 12 代酷睿移动处理器、英伟达 RTX 3090Ti、AMD 锐龙 6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

三星各类折叠屏各种姿势"卷出花儿";索尼不仅为游戏做 VR 头显,还搞起了智能汽车;英特尔、英伟达、AMD"蓝绿红"三家芯片巨头在 CPU、GPU 领域纷纷抛出年度最重磅旗舰,捎带手还把苹果"吊打"了一把。

▲ 三星 Flex S 系列产品

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后,韩国现代也在 CES 上发布了自己的"机器人愿景",并称将通过机器人和元宇宙相结合的"Metamobility"技术(真会造词儿),进一步扩展人类的移动出行体验。

这次云逛展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虽然新奇的产品少了,但是一些去年还不太成熟的技术,今年都大规模量产了,而真正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到,用得上的产品也变多了。

继去年首次线上办展后,CES 2022 今年顶着疫情的压力重新回归线下。

就在距离开幕还有三天的 1 月 2 日,消费技术协会(CTA)发布公告称,原定为期 4 天的展会,将提前于 7 号结束。

新冠肺炎变种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带起的新一轮疫情确诊高峰,刚好遇上了今年的 CES,举办地拉斯维加斯所在的内华达州,在开幕当天的日增新冠确诊人数超过了 52 万人。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 CES 组织者给出的数据,开幕当天仍有超过 17 万人参加了拉斯维加斯的 CES 大会。

▲ CES 2022 大会开幕式现场图,图片来源:latimes

从现场照片中我们看到,现场的人流还是非常密集的,而且大部分参会者都佩戴了口罩。

当然,这次的 CES 大会也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目前谷歌、微软、亚马逊、Meta、英特尔、AMD 等公司都取消了线下参展的计划,但通过线上发布的形式进行了参与,据了解,这次参展商总数超过了 2200 家。

CES 2022 到底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硬核技术和产品?而 CES 这个曾经的科技行业"风向标"还是否依旧坚挺?我们将一文看尽 CES 大会,尝试找到答案。

01. 火爆的元宇宙概念竟没什么人"蹭"?

今天,万物皆可元宇宙似乎已经成为科技圈内的一种"共识",有报道称,国内 A 股元宇宙相关概念股 2021 年平均涨幅超过 50%,就连茅台总经理李静仁都在今天喊出了"醉美'元宇宙'"的口号。

不过令我比较意外的是,在今年 CES 上,少有科技巨头在发布产品或技术时提及元宇宙的概念,大部分厂商都是聚焦于自己的产品。

唯一显得比较"跳"的可能就是三星了。在 CES 开幕第一天,三星就抛出了一个名为 My House 的"元宇宙平台",用户需要通过 Zepeto 应用程序来登录这个平台。

这个平台能干啥?实际上就是三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让用户体验三星的 18 款产品,其中就包括今年 CES 上展出的一些新品。

当然,你还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与其他参展用户交谈,或者买个冰淇凌、布置一下自己的电视、吸尘器或者冰箱的摆放位置。

是不是觉得就像个小游戏?没错,还真是。三星其实早在去年 8 月就开始与 Zepeto 开发商进行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 Galaxy House 的体验游戏,而 CES 上展示的版本就是据此进行升级得来。

总体来说,三星的这个元宇宙平台看的令人有些"尴尬",其他更多厂商没有选择"硬蹭"这个概念,看来是有原因的。

除了软件平台,元宇宙的另一大块就是硬件,从底层芯片到 VR、AR 设备,均有涉及。

英特尔高管曾说道,实现元宇宙,现在的算力至少要翻 1000 倍,但在不少从业者眼里,1000 倍这个数字,都有点少了。可见算力对于元宇宙实现的重要意义。

这次高通公布了他们将与微软合作开发 AR 眼镜专用芯片的计划,这款芯片是专门用于轻型 AR 眼镜的定制芯片,主要面向消费类和企业类"元宇宙应用"。

甚至在一些报道中,一些媒体直接将这款芯片称之为"元宇宙芯片",看的人直呼"好家伙"。

不过高通还是比较客观地介绍了这款芯片,并对未来的 AR 设备进行了前瞻,高通 CEO 安蒙说,未来这款 AR 设备能够实现"真实感的投射",即使相隔很远的用户,也可以获得"同处一室"的感觉。

这几年来,高通一直是 VR / AR 眼镜领域的主要移动芯片提供者之一,其 XR 平台在多款主流头显中都有所应用。

就像高通在今年骁龙技术峰会上所说,高通最核心优势是各类面向移动领域的底层技术积累,从芯片到算法。而未来的元宇宙时代,将会围绕各类移动设备展开,最核心的就是智能手机。

显然,高通是元宇宙赛道上潜力颇高的一位选手。

这次 CES 上元宇宙的味道不浓,与微软、Meta 的缺席也应该有一定的关系,毕竟这二位都是元宇宙概念的主推力量。

如果硬要说的话,索尼这次基于 PS5 打造的 PlayStation VR2 设备也有一定的"元宇宙属性",不过索尼非常明确,他们的这套设备就是为了游戏而生。比如通过支持 3D 环绕音效以及头戴显示器震动,增加玩家的沉浸感。

索尼还特别宣布,他们正在为这款产品开发专属的 VR 游戏。

02. 被"屏宇宙"淹没的 CES

在硬件产品层面,这次 CES 展出的各类产品给我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就是核心特性大多与"屏"相关。不论是折叠屏手机、折叠屏电脑、Mini LED 电视还是 Mini LED 显示器。

1、三星算是把屏幕这事儿玩明白了

在科技巨头们纷纷取消线下参展之后,三星似乎成了 CES 的"救命稻草",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三星是一家业务几乎无所不包的公司。CES 关注的各个领域,三星几乎均有涉猎。

但这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星对于屏幕技术的执着。可以说三星把自己在屏幕领域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 三星 CES 上展出的折叠产品家族

目前全球 OLED 技术领域的两大龙头企业是韩国的三星和 LG,三星主要发力中小尺寸 AMOLED,而 LG 则重点布局大尺寸 OLED 面板,两者基本上错开了主力产品。

今天说起屏幕,柔性、可折叠似乎是避不开的两个关键词。这次在 CES 上,三星展示了 Flex S 和 Flex G 两个折叠屏系列产品。

▲ 三星 Flex S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系列的产品折叠形态就像"S"和"G"两个字母一样,通过动图我们就可以直观的看出来。

▲ 三星 Flex G

这两个折叠屏系列产品都是"双折",相比现在的对折折叠屏产品,增加了一个可折叠的部分。其实这种双折折叠屏产品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但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星的这几款展示产品,已经真正做出来了,而不是"PPT"产品。

我们能感觉的,折叠的过程是非常流畅的,并且屏幕显示效果也是不错的。

目前折叠屏手机的一大痛点就是没有特别不可取代的"杀手级应用",一方面,也是因为展开后的屏幕尺寸比较"尴尬",比手机大,但又不如平板或者电脑。

而采用三星这种双折方案,显然屏幕能够延展的空间就会更大。

为什么不说这两个系列产品是手机、平板还是电脑呢?因为边界其实已经比较模糊了。一旦设备不再拘泥于原本的屏幕尺寸大小,屏幕尺寸变得"可变",那么设备之间的界限似乎就在于软件生态。

近来不论是谷歌、三星还是苹果,都在致力于从系统层面打通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割裂体验,随着屏幕形态的进一步打通,未来智能设备是否会走向"大一统",这个问题似乎离我们更近一步了。

除了小尺寸折叠屏设备,三星展示的 Flex Note"笔记本电脑"也比较抢眼,屏幕折叠后,其中一边就可以作为"虚拟键盘"来使用,而展开后,则可以直接作为显示器或者大号平板来使用。

▲ 三星 Flex Note

既然说到屏幕,显示器也是三星一直重点发力的一大领域。在显示器领域,三星一直非常执着于曲面超宽屏幕比例显示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鱼屏"。

这次,三星竟然做出了一款"竖着"的带鱼屏显示器,名为"Odyssey Ark"。

▲ 三星 Odyssey Ark

这款显示器的尺寸达到了 55 英寸,而屏幕比例不是我们常见的 16:9,而是 9:16,刚好"竖"了过来。

从三星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块显示器可以分三个区域显示不同的内容,游戏、直播、视频三不误。当然,它的沉浸感也会更好,用户靠在椅子上使用这款显示器,似乎有一种置身于驾驶舱的感觉。

此外,三星还推出了一款超薄智能显示器 M8,外形酷似苹果的新款 iMac,不过顶部多了一颗独立摄像头。除了长的像苹果,M8 还支持苹果隔空播放,意图是很明显了。

面向电竞领域,三星推出了一款 4K 240Hz 的曲面电竞显示器,采用了 Mini LED 面板并辅以量子点技术,这款显示器能够达到 HDR 2000 的标准,也就是说,其峰值亮度能够达到 2000nit,已经远超目前旗舰 AMOLED 手机的屏幕峰值亮度。

从这些较为惊艳的产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在小尺寸 AMOLED 领域,三星的重点是可折叠屏幕技术,而在中尺寸面板领域,三星则重点布局了 Mini LED 技术。而这两块技术也是目前屏幕领域竞争的焦点赛道。

不得不说,三星算是把屏幕玩明白了,并且将自己在屏幕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赋能给各条产品线,从手机、平板、电脑到显示器、电视。

2、Mini LED 遍地开花,Micro LED 或许已经不远

历年的 CES 上,各类炫酷的大屏电视都少不了,这次此索尼也发布了多款电视新品,从 8K、4K Mini LED 电视到 4K QD-QLED 电视。

其实我们对于 Mini LED 技术已经不陌生,前几年的 CES 上我们就已经见过各类基于 Mini LED 技术的产品。简单来说,Mini LED 就是一种升级版的 LCD 屏幕,通过将 LED 灯珠做小,增加屏幕背光分区,从而实现更细腻的亮度调节、更高的峰值亮度、对比度以及色彩表现。

而当 LED 灯珠做到足够小,小到一颗像素那么大的时候,Micro LED 技术就离我们不远了,而 Micro LED 是屏幕技术领域未来追求的方向。

LG 作为大尺寸 OLED 技术的引领者,今年也发布了多款 OLED 电视新品,不过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们展示的一款 136 英寸 4K Micro LED 电视,其视觉效果还是比较震撼的。

不过 136 英寸的大小只有 4K 的分辨率,画面精细度比较一般,也能够看到,目前 Micro LED 技术在具体实现上还存在不少技术挑战。

除了在电视领域的应用,Mini LED 技术在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领域的应用也开始变得更加普及。

比如今年华硕旗下 ROG 发布了多款笔记本新品,而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们在旗舰机皇款笔记本中采用了峰值亮度超过 1100nit 的 Mini LED 屏幕,相比传统笔记本 300-400nit 左右的亮度,其提升是非常显著的。

▲ ROG 冰刃 6 双屏

在大规模量产方面,其实苹果是第一家将 Mini LED 技术带到消费者面前的厂商,其新款 iPad Pro 也带动了 Mini LED 产业链的发展。

这一年来,随着 LED 芯片技术、Mini LED 面板封装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开始逐渐下降,良品率得到提升,Mini LED 技术才有机会应用到更多终端产品中。

不可否认,屏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智能终端产品核心特性背后的关键部件。

03. 英特尔、英伟达、AMD 相爱相杀,苹果:我又躺枪了

在这次的 CES 大会上,芯片争霸依旧是一个经典的主题,依旧火药味十足,而唱主角的仍然是"蓝、绿、红"三家。

AMD 这次一口气甩出了 7 款重磅新品。从性能吊打英特尔最强 CPU 12900K 的锐龙 7 5800X3D 处理器,到 GPU 性能暴涨 100% 并让笔记本电脑充电一次续航突破 24 小时的最新锐龙 6000 系列移动处理器。

此外,AMD 还发布了"千元甜品级显卡"RX 6500XT、采用台积电 5nm 工艺的 Zen 4 新架构以及锐龙 7000 系列 CPU 等多款产品,此前 AMD 展示的 3D V-Cache 存储技术也已正式落地,给游戏帧数带来的提升十分显著。

可以说,AMD 对英特尔、英伟达两位老对手是"毫不留情",几款新品都给这些老对手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可就在消费者们高呼"AMD Yes"的时候,英特尔也发布了自家 12 代酷睿处理器的移动端产品,从低压 U 系列到标压 H 系列,产品线十分丰富。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特别把苹果和 AMD 目前最强的移动处理器都拿出来进行了直接对比。

从英特尔给出的性能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 Adobe 和 Autodesk 的一些内容创作生产力测试中,12900HK 的性能相较于 AMD 5900HX 领先幅度达到了 44%,即使相比苹果 M1 Max 也有不同程度的领先。

▲ 英特尔 12900HK 与 AMD、苹果顶级处理器在内容创作性能方面的对比

这时有人就要说了,那比比功耗看看?

有意思的是,英特尔还特意拿出了一张功耗与性能的曲线图,如果英特尔的数据准确,那么这张图就意味着,12900HK 在性能和功耗两方面都要优于苹果 M1 Max。苹果几个月前放出的大招,被英特尔成功接了下来。

▲ 英特尔 12900HK 与 AMD、苹果顶级处理器在功耗性能方面的对比

当然,这只是英特尔官方给出的理论成绩,实际表现如何,还要等到笔记本产品实际量产落地后才能够得到检验。

不过不用着急,在这次 CES 大会上,惠普、戴尔、华硕等主流 PC 厂商都发布了各类新款笔记本产品,而这些笔记本产品大多都搭载了英特尔 12 代酷睿处理器或 AMD 锐龙 6000 系列处理器。

英特尔和 AMD 这次能否让 Windows 笔记本阵营具有与苹果 Mac 电脑一较高下的能力,甚至是成功翻身?2022 年将是关键检验年。

英特尔和 AMD 的重头戏是 CPU,而英伟达的主要作品则是 30 系显卡的多款新品。

其中在顶级旗舰侧,英伟达秀出了 RTX 3090Ti 这颗"超级核弹",之所以称之为核弹,一方面是由于其性能强劲,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功耗发热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官方公布的参数来看,简单理解,RTX 3090Ti 就相当于"超频版"的 RTX 3090,不论是 CUDA 核心的运行频率,还是显存的频率和带宽,都有一定的提升,而 TDP 功耗也从 350W 增加到了 450W,功耗提升幅度达到了 28%。

▲ RTX 3090Ti 参数规格,来源:VideoCardz

相比这颗"核弹",RTX 3050 这款显卡显然更受关注,其实目前 30 系显卡面对入门级市场用户并不友好,从 GTX 1650 显卡往上就直接跳跃到 RTX 3060 了,而 RTX 3060 的常见售价已经来到了 4000 元左右,这对于入门级市场来说显然是"超预算"了。

RTX 3050 这次的定价为 1999 元,而性能要远强于同样位于 1900 元左右的 GTX 1650 显卡,加上 AMD 刚刚发布的定价 1599 元的 RX 6500XT 入门级显卡,玩家们可能在 2022 年迎来自己的"春天"。

众所周知,由于芯片产能短缺、虚拟币火爆引起"挖矿"需求高涨等因素,2020 年到 2021 年,显卡市场的供应情况非常不稳定,显卡价格也曾一路高涨,普通消费者"一卡难求"。

这次新产品的发布,是否能够让入门级市场的需求得到有效缓解,值得期待。不过有 PC 硬件从业人士告诉智东西,1999 元的 RTX 3050 和 1599 元的 RX 6500XT,可能以这个价格进货都很难拿到,市场预期并不乐观。

04. 谷歌"组团"硬刚苹果生态,智能家居产品到底可以多智能?

这次 CES 大会,谷歌虽然没有线下参展,但作为全球安卓阵营底层操作系统厂商以及智能家居市场的主要玩家之一,仍然释放了不少值得关注的信息。

谷歌推出了名为"Fast Pair"的功能,正如名字那样,它的作用就是让设备之间的配对变得更加便捷。比如让耳机与安卓手机、平板、电视之间实现更流畅的自动切换体验。

同时 Fast Pair 还会将底层开放给智能家居设备厂商,兼容即将到来的 Matter 行业标准,也就是说,未来更多智能硬件产品都将能和安卓生态进行更高效的互联互通。

▲ 通过谷歌 Fast Pair 便捷地配置智能家居产品

谷歌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通过一系列软件层面的升级,让安卓生态发展更加迅速,从而与苹果生态进行抗衡。在这里,谷歌用了一个词语"Better Together",似乎颇有团结力量大的意味。

另外,谷歌还将支持搭载 WearOS 系统的智能手表对安卓手机以及 Chromebook 笔记本电脑进行解锁,就像 Apple Watch 对于 iPhone 的解锁一样。

谷歌这些新的功能都将在今年内实现,还是值得期待的。当然,安卓生态的优势也是劣势就是厂商的庞杂度,每个产品门类都有非常多的厂商,因此软件的适配性、兼容性等问题都是比较令人头疼的。

显然,苹果在这方面就没什么烦恼。

既然提到智能家居产品,这次在 CES 上也能够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产品。比如 Wemo 推出了一个智能门铃,不仅搭载了一个 400 万像素分辨率的摄像头,还支持夜视仪功能。

Sengled 推出了一个智能灯泡,这个灯泡除了点亮你的房间,还可以进行健康监测,可以跟踪用户的睡眠信息,测量心率、体温等指标,并通过蓝牙或者 WiFi 将数据传送到你的手机上,官方宣称,这颗灯泡还能检测到家中是否有人摔倒。

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本质上,Sengled 在灯泡中加入了相关的传感器硬件以及激光雷达组件,不过这款产品目前仍在研发阶段,价格等细节还没有具体公布。

此外,一款由 Withings 推出的智能电子秤也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款电子秤除了能够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来确定你身体中的成分,还可以测量用户的血管年龄、动脉健康程度,甚至还自带了 ECG 心电图监测功能。

05. 结语:疫情中的消费电子产业,有坚持亦有妥协

"云逛"了今年的 CES 后,我总觉得信息量很大,但又少了点什么,各类样式奇特的机器人、造型别致的新奇产品、AI 技术落地的更多代表性产品,似乎都失去了往年的高声量,甚至找不到重磅产品。

不可否认,从直观感受来讲,今年的 CES 在展出品类以及规模上,较上一年有所收缩。

今年的 CES 虽然采用了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同步进行,但对于大部分国内消费者而言,参与的渠道基本只有线上了。这对于亲身体验感的削减是十分明显的,并且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疫情让参与厂商减少是一方面,但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是否也遇到了"严冬"或是"瓶颈期"?屏幕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高,消费者们似乎有些"审美疲劳"。

从长远来看,CES 的坚持举办给消费电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些厂商们秀出的重磅产品,也终究会决定着 2022 年科技领域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2022-05-06 15:44: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