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硕士刚毕业,工厂造电池,年薪 40 万元
"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年薪可以给到 25 万。如果是硕士,保底年薪可以拿到 40 万元以上,甚至还能拿到公司期权或者股票。"
来自重庆的一位猎头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揭开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另一个真相。
除了动力电池原材料因短缺而涨价,动力电池相关人才也面临着短缺的情况。从公开数据来看,无论是校园招聘还是社会招聘,动力电池相关人才都很吃香。有猎头表示,部分电池人才手中同时握有 7、8 个 offer。
为了吸引人才加盟,高薪成为了唯一的手段,电池企业间会开出高薪来挖人。有工程师表示,猎头给出的薪资基本都能上浮 50%,个别情况甚至可以上浮 100%,直接翻倍。
一些电池公司会出高薪来挖掘人才,而另一方面,原来的电池公司也会签订严格的竞业协议来阻止人才外流。此前宁德时代就起诉蜂巢能源不正当竞争,向 9 名入职蜂巢能源相关公司的前员工分别索赔 100 万元。
目前来看,动力电池公司之间的人才抢夺战还远没有结束,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接受车东西采访的时候也曾表示,高薪挖人或者高薪招人的现象还会长期存在。
那么动力电池领域的人才短缺到底有多严重呢?主要缺少哪些人才?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01. 猎头加班挖人 本科生直接开出高薪
从公开信息来看,目前动力电池企业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人才招聘。
通过猎头公司来帮助自己寻找合适人才是多数公司都比较喜欢采用的一种方法,而从公开报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猎头公司员工对于动力电池领域人才抢夺的描述。
多个猎头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近段时间以来时常有加班到晚上十点左右的情况,一天可能要和 100 个潜在对象进行电话联系,而此前,一天拨打 50 个电话已经属于满负荷工作了。
更有甚者,凌晨还在对前一天的面试候选人进行把关,并约人面试。这名猎头直接表示,加班到后半夜、凌晨约人面试已经成为了近段时间的工作常态。
部分电池企业的工程师也证明了一现象。据了解,一些公司在员工信息保护方面做的不到位,几乎所有员工的电话都被猎头掌握。
这也导致除了生产端,几乎所有工艺环节的工程师都有被猎头联系过。不但如此,猎头给出的薪资条件还非常优渥,部分工程师选择跳槽的话,薪资可以上浮 50%,甚至部分工程师的薪资直接可以翻倍。
同时,动力电池企业也会直接在招聘软件上进行招聘,车东西在部分招聘软件上也找到了多个动力电池相关的岗位。
▲ 照片网站上动力电池相关的职业(截图自看准网)
为了得到比较公正的数据,车东西根据工作经验和学历情况分别进行了检索,得到了如下结果:
将工作经验设定为一年内的话,一名中专 / 中技毕业的锂电池结构技术员可以拿到约 6~10K 的月薪,年薪约 8~12 万;一名大专毕业的锂电池 PACK 工程师可以拿到约 9~14K 的月薪,年薪至少是 10~18 万。
本科学历的动力电池模组测试工程师年薪约为 10~20 万;而一名硕士学历的固态电池开发工程师的月薪为 12K 到 20K,年薪可以达到 15~24 万元。
如果将工作经验设定为 10 年以上的话,一名本科学历的动力电池系统设计工程师可以拿到 25~50K 的月薪,年薪则是 30 万起步;一名博士学历的电池热管理开发经济的月薪可以开到 50~55K,年薪则是 60 万元起步,研发类的博士则可以拿到 40~70k 的月薪,最高年薪接近百万。
职友集统计了最近一年 1049 份样本发现,动力电池领域员工的薪酬区间为 4.5~50K,行业的平均薪资在 11.9K,在职友集做的行业竞争力分析排名中,整个新能源行业可以排到第二名,仅次于金融行业。从中也可以窥见动力电池领域对人才的渴求情况。
▲ 新能源行业薪资竞争力情况(截图自职友集)
除此之外,校招和内推也是企业获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名猎头表示,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可以给到 25 万元年薪,而硕士学历则可以拿到 40 万元以上,甚至还有可能拿到公司期权或者股票。
而内推的提成也非常可观。某动力电池公司内部信息显示,材料、系统等领域的研发主任工程师内推奖金为 1.5 万元,而动力板块副总级人才内推奖金为 2 万元。
▲ 欣旺达内推奖励情况(图源网络)
从以上种种也不难发现,整个行业对于动力电池人才的渴求情况,而这种情况还在持续上演。
02. 宁德时代起诉蜂巢能源 挖一人索赔百万
除了上述招聘方法,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互相挖角的情况。
但目前很多公司对于自己的人才保护都比较严格,甚至会签订高额竞业协议,一旦有员工违反,就可能会引发诉讼事件,而近期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今年 2 月中旬,宁德时代对蜂巢能源提起了诉讼,称后者不正当竞争。据悉,2018 年至 2019 年间,9 名宁德时代的员工在离职后,分别加入无锡天宏和保定亿新,而无锡天宏和保定亿新均为蜂巢能源的关联方。
▲ 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涉及人员
宁德时代认为这 9 名员工均违反了与其签订的《保密和竞业限制协议》(简称为竞业协议)。竞业协议显示,这 9 名员工在宁德时代离职之后,在 3 个月~2 年的时间内不得入职竞争对手的公司,否则需要赔偿宁德时代 100 万元。但这 9 名员工均在离职竞业限制其内入职了新公司。
此外,宁德时代认为无锡天宏和保定亿新与蜂巢能源存在关联,因此这 9 名员工入职无锡天宏和保定亿新只是掩护,目的是为了规避竞业协议,同时为蜂巢能源提供服务。
▲ 保定亿新为长城汽车全资子公司
在 2019 年 9 月份,宁德时代针对这些员工违反竞业协议向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后者给出的仲裁结果为支持宁德时代向员工索赔 100 万元。
而这些员工此后均向法院提起上诉但都未得到支持。
在仲裁无果之后,宁德时代也正式向蜂巢能源提起了诉讼。蜂巢能源对此回应称,已经关注到相关媒体关于宁德时代起诉我公司不正当竞争的报道,公司已经在积极准备应诉,相信宁德法院会有公正的判决。
这起诉讼本来定于 2 月底进行开庭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延期。
这一案件也反映了动力电池企业之间互相挖角的激烈情况,企业制定竞业协议虽然看上去不太近人情,但本质上还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才不会被同行公司挖走,从而对自己的经营产生影响。从最根本上来看,产生这样情况的原因还是人才不足。
03. 高端人才供应不足 扩张潮导致人才短缺
看了如此多的抢人大战,那么目前动力电池行业究竟缺少哪些人才呢?又为何会导致如此严重的人才短缺潮呢?
动力电池行业目前仍然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就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研发能力。
所以研发人才就成为了各家集中争抢的关键人才。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的人员就不短缺了,为了保证产品的一致性,熟练的工程师也非常紧俏,甚至开拓市场的人才、工厂筹建的人才等都是动力电池企业哄抢目标。
整体来看,动力电池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高层次的。由于动力电池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所以普工的需求并不算多。
而出现如此规模人才缺口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在上升期,其中最核心的产品动力电池也处在扩厂的关键时刻。公开数据显示,到 2025 年,宁德时代的规划产能为 800GWh;比亚迪的规划产能为 450GWh;中航创新的规划产能为 500GWh;蜂巢能源的规划产能则是 600GWh;国轩高科的规划产能为 300GWh。
▲ 宁德时代宜宾新工厂
不难发现,国内动力电池领域几家头部企业的累积规划产能已经超过了 2000GWh。在这些产能的背后,除了大量的动力电池原材料的支撑,同样也需要大量动力电池领域人才的支撑。
那么目前动力电池领域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否完善呢?
答案是否定的,动力电池领域最为相关的学科主要是材料学和化学等,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比较难找工作,这也导致考生不愿意报考相关专业。
而另一方面,动力电池领域的人才也并非即插即用,多数毕业生上岗之后并不能直接上手操作,还需要跟着师傅进行学习,培养过程也相对缓慢。
总的来看,动力电池行业正在经历快速发展,但人才供应并没有及时赶上。
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还将会持续存在。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 2025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 120 万人,人才缺口高达 103 万人。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也非常重要。现阶段,在动力电池领域持续发力的企业并非只有电池公司,多个车企也都开始了自研电池的路径,如吉利已经建设了自己的动力电池公司,而广汽集团也已经开始自己建设动力电池产线了。
▲ 广汽新能源正自建动力电池产线
这些车企在动力电池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人才需求,和动力电池企业构成了竞争之态。而另一方面,车企在进行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动力电池方面的相关人才。
因此车东西在招聘软件上看到,目前特斯拉正在招聘动力电池方面的采购经理;极氪汽车正在招聘电池测试工程师;吉利商用车正在招聘新能源动力系统专家;金康塞力斯也正在招聘新能源动力系统专家……
车企的入局,让本就不多的动力电池人才进一步面临短缺潮。
此外,对电池领域人才产生渴求的还有一些二轮电动车公司和科技公司,如百度这样的科技公司也正在为其无人车寻找动力电池相关的工程师。
不难发现,由于特殊的培养体系,动力电池人才本就不多,但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企业、车企、科技公司等多方势力都有很强的需求,就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出现,也直接导致了抢人大战。
04. 结语:动力电池人才争夺战还会持续升温
在汽车行业的转型过程中,动力电池是至关重要的零部件,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将会占据非常核心的位置。
由于动力电池的开发门槛比较高,动力电池企业的位置也正在变得越发重要,几乎每家车企都选择和动力电池企业结盟。
为了更好地满足车企需要,动力电池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产能性能、技术实力,甚至是产能规模。而这也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有非常雄厚的技术实力储备和人才储备。
但当下的动力电池人才规模还比较小,无法满足电池企业的要求。即便如此,动力电池企业也会努力将这些人才攥在自己手里,这样以来,彼此之间关于人才的争斗还将会继续升温。
2022-05-06 01: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