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3G游戏资讯网

酷狗与南方日报上线微纪录片《玩乐人生》 首期节目探访 70 + 岁乐队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创始人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2日,学无止境, 学艺不分先后,"成团出道"不分年龄! 近日, 酷狗音乐与《南方日报》联合推出微纪录片《玩乐 (yue) 人生》, 旨挖掘街边小巷的"音乐人", 用镜头留下那些街头音乐故事, 首期节目主要讲

学无止境, 学艺不分先后,"成团出道"不分年龄! 近日, 酷狗音乐与《南方日报》联合推出微纪录片《玩乐 (yue) 人生》, 旨挖掘街边小巷的"音乐人", 用镜头留下那些街头音乐故事, 首期节目主要讲述由广州"70 + 岁"音乐老顽童组成的小提琴音乐团。目前节目已经正式在酷狗音乐上线, 打开酷狗音乐 App, 搜索"玩乐人生"即可收看。

很多人认为, 学小提琴是有"黄金年龄"的。

中国小提琴家吕思清 4 岁学琴, 苏联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 5 岁学琴, 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是从 6 岁开始……

而苏兆富是在 75 岁这一年, 拥有了人生第一把小提琴。他不是小提琴家, 甚至不会看五线谱。退休后学琴, 只是想弥补年少时的遗憾。

像他一样的老年人在"锯木"老年室内乐团很常见。这个平均年龄超过 70 岁的乐团在前不久的第四届广东省乐队邀请赛中, 出人意料地拿到了金奖。

他们是曾经的邮政工作者、第一代"码农"、外企高管…… 在人生的后半程, 他们选择了跨界, 当一回追梦的"少年"。

87 岁, 从老师变成学生

这是"锯木"乐团今年春节后第一次集体排练。

排练厅位于较场东路, 原本是一个美术教室。赶着早高峰, 大家背着厚重的琴盒, 挤着地铁、打着车早早赶来。30 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 很快坐满了 16 位学员。

苏兆富习惯坐在最后一排中间。他穿着深色的中山装, 一尘不染、没有褶皱, 全程坐得笔直。琴架上的琴谱因为反复练习, 已经被翻得泛黄卷边。

苏兆富今年 87 岁了, 是团里最年长的学员。75 岁那年, 广州老年干部大学在全国首开小提琴班, 打破了一个传统观念 -- 老人可以学钢琴, 但是学不好小提琴。那时, 他已上了几年钢琴班, 一听到有老年小提琴班, 他立刻报名。

从零基础开始学琴,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苏兆富需要抵抗年岁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手指机能退化, 关节僵硬, 拉琴时手会发颤, 手指经常压错弦。但他依旧乐此不疲, 每一期都报名, 同班同学的年龄越来越小, 他还是不肯从班上"毕业"。

"一开始觉得自己很笨, 拉得很难听, 好似'锯木头', 女儿也笑我有兴趣、没天赋。"为此, 苏兆富每天在家要练琴 2 个小时, 还经常用手机听公益课, 找老师和同学分享心得。

"年轻时, 我哪敢想象能有现在的生活。"苏兆富从小就对音乐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三四岁的记忆里, 因为抗日战争爆发, 他被父母抱在襁褓里, 从广州逃难到了粤北。

动荡的日子里, 音乐就是最大的抚慰。有一年, 老师带着他们唱救亡歌曲, 他扮演一个逃难的孤儿。"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伴奏的曲目是《黄水谣》。音乐声一响起来, 我们都哭了, 那种流浪的伤感终生难忘。也是在那个时候, 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音乐。"

数十年后, 他到麓湖星海园瞻仰冼星海, 耳畔好像又一次听到了那昂扬悲壮的救亡歌声。

大半辈子过去, 一直没有条件接触乐器的苏兆富终于如愿学上了小提琴。他迫不及待地把拉琴的照片设成了自己的微信头像。刚退休时, 他还要负责接送外孙女上下学, 只能上午去练琴。外孙女上初中后, 他终于卸下护送重任, 此后的生活迅速被音乐占满。

"几乎每天都学音乐, 周一到周五, 有钢琴课、合唱课、乐团彩排、小提琴班, 回家还要加练。"

老学员们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 也让乐团创始人、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黄隽自愧不如。"其实老人家也很'卷'的, 排练时就能看出来, 很多人在家偷偷练了 50 遍不止。"

苏兆富退休前是广州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年轻时他给学生讲《诗经》,"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 数十年后, 他演奏民歌《敕勒川》, 眼前依旧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文学跟音乐关系非常密切。"苏兆富这样回看他这一生最爱的两种事物。

第一代"码农"成为小提琴手

戴着方框眼镜、常穿格子衬衫, 俨然一副程序员打扮的赵小亮, 自称"老顽童"。

退休前, 他在广州第一巴士公司工作, 是最早的"羊城通"筹备组成员, 也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码农", 曾为营收中心的筹建写下一行行代码。

或许是职业原因, 赵小亮热衷于钻研各种新事物。疫情期间, 他用手机软件, 把 7 位老人分别用钢琴弹奏的《土耳其进行曲》视频, 剪辑成了一版"云合奏", 时间轴和字幕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是您自己剪辑的吗?"记者惊讶地向他确认。"对啊!"老赵随即掏出手机, 向记者展示剪辑软件页面,"你看, 七个画面拼到一起, 对好七条轨道, 就这么搞出来的, 很简单的。"

和苏兆富不同, 赵小亮自幼便会小提琴和钢琴。上世纪 60 年代末, 赵小亮到韶关的农村插队。从小弹的钢琴带不走, 他就背上了家里的小提琴。

"当时我们同一个大队里, 竟然凑出了两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架手风琴和一个笛子, 那干脆组个乐队呗!"赵小亮发现有一位知青会小提琴, 就在乐队里跟着他学。

在农村的日子, 赵小亮有时想弹琴想得发疯。他在火车上偶然认识了一位韶关文工团的朋友, 此后, 他就每隔一两星期骑着单车, 往返 30 公里从南华寺到市里, 只为了能弹上一小时钢琴。"每次坐上琴凳, 感觉手和腿还在抖。"

年轻时候的"底子"还在,2017 年时, 赵小亮以一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拿下全国老年钢琴比赛冠军。

在好友苏兆富的带动下, 他重拾琴弓, 也很快找到了感觉。现在, 赵小亮已经是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爱折腾"的他又摸索着开了一个视频号, 分享练习、比赛的视频。

"每天醒过来都对这一天充满了期待, 因为知道自己又可以练琴, 完完全全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第一把琴花了两个月工资

排练结束后,68 岁的黄启聪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场活动 -- 舞蹈课。

在记者的请求下, 他分享了一张自己跳舞的照片。在教室前的走廊中间, 他单腿直立, 双手展开, 姿势宛如飞翔。

退休前, 黄启聪在一家外企工作, 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 时常满世界地出差; 退了休也闲不下来, 要学小提琴, 又要跳舞, 还经常外出演出。

年轻的时候, 黄启聪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只是那时候, 自己没有现在的物质条件, 可以自由地去选择爱好。

他记得, 自己的第一把小提琴花了整整两个月的工资。上世纪 70 年代, 黄启聪在广州最热闹的"文一"文具店当柜员。虽然负责热门的体育用品柜台, 他却一直觊觎隔壁的乐器柜台, 因为那里的橱窗挂着一把"金雀牌"小提琴。

"45 块钱, 是当时两个月的工资, 不是员工不能打折。"

每天进文具店, 黄启聪都会盯着它看一会。"有时阳光透过玻璃照到琴身上, 油亮亮的, 特别好看。"

看了一段时间后, 黄启聪终于按捺不住, 在发工资那天一狠心, 艰难买下了他人生中第一把小提琴。

有了琴, 却请不起专业老师。他和同学打听了一圈, 当时一节小提琴课最少 5 块钱, 自己买完琴已经所剩无几, 只好跟着同学学。直到恢复高考, 黄启聪考进了华南师范大学外语系, 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 学校的文工团里就有小提琴课。

"我一直觉得自己还年轻, 有时候坐公交车别人让座给我, 我还会觉得为什么要给我, 我不需要。" 黄启聪说话间, 打开了自己的微信名片, 上面的签名写着"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年华, 而是一种心态)"。

广东是流行音乐的起源地, 从深夜的 livehouse、小酒馆, 到音乐厅、学校里、公园街头, 这里聚集了太多爱乐之人。

接下来, 酷狗音乐和南方日报联合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玩乐 (yue) 人生》, 将会继续寻找街头巷尾的动人乐声, 聚焦富有情怀的基层音乐人。

在他们的追梦故事中, 我们一起聆听广东奋发昂扬的时代旋律, 感受蓬勃发展的艺术生态, 敬请关注酷狗音乐 App《玩乐人生》节目。

2022-05-06 02:08:35
0